“舌尖”美食顾问的反思:为何这1次口碑完全崩了?屋顶秧田工装
昨晚,《舌尖上的中国 第3季》正式完结。
这个万众期待的大IP续作,迎来了口碑大崩盘。
豆瓣评分4.2,与前两季的9.3分、8.4分构成鲜明对照。
小宽曾是《舌尖2》的美食顾问,从事美食媒体已15年,参与过很多美食电视节目的策划。
面对被疯狂吐槽的舌尖3,他看到的这个系列是这样1步步走向失控€€€€
本文授权转载自:1大口美食榜(ID:laiyidakou)
如今,吐槽“舌尖”,找茬“舌尖”已成为1场网络的狂欢。
墙倒众人推,舆论场已失控。
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这类场面也产生在4年前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2季中。
被吐槽的高潮是第4集《家常》,其中最受争议的1段是带着孩子在上海求学的母亲,为学琴的孩子制作1份红烧肉。
网上骂声4起,以致于本集的导演遭到巨大压力,重病1场。
一样的配方,只不过份量更足更猛。1块金字招牌,也是1块烫手山药,得到怎样的注视,就要承当多大的代价。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这是这个时期的命运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1季播出于2012年,那在之前,中国的屏幕上只有美食栏目,主持人出镜去餐厅吃吃喝喝,或厨师在棚里教人做菜,美食纪录片是新鲜事。
当时的创作团队轻装上阵,没有压力,拍出的片子使人线人1新,以食品为线索,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食品渊源,讲述中国不同地域人们和美食之间的故事。
那个时期的舆论场与现在大不相同,没有微信,没有自媒体,微博还是精英年代,传统媒体权势还强。
1个独立,认真,走心,没有包袱的纪录片意外走红,成为现象级的超级IP,这个结果制作团队也始料未及。
彼时,中国餐饮行业也开始进入营销时期,许多餐饮企业瞅准舌尖效应,完成了品牌营销与提升。以致于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餐厅里,都可以见到与“舌尖”相干的推行字眼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2季的播出是在2014年,此时的团队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,我也作为美食顾问参与到选题的研讨与前采中。
当时从全国各地提拔而来的纪录片导演统1集中到莲花桥附近的1个小区,住进了临时宿舍,每天学习讨论读书,去各地调研。
第2季与第1季不同,这1季以人物为线索,食品贯串其中,直面现实,透过食品描写这个时期,这个时期如此复杂,如此荒诞。
所以其中有富士康工厂、有新疆切糕、有留守儿童、陪读母亲、空巢老人……有贫困与荒蛮,也有富足与无聊;不同的故事映照着不同的现实。
现实常常使人难堪,但是这就是我们这个时期最真实的1面,通过食品的缘由,展现1个更加真实的舌尖上的中国。
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
在第2季中,全部基调则是不取巧,直面时期生活。并不是珍羞美馔源远流长的食品,才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丽食文化。
这1季里更多是普通人的故事,关注家庭与社会,历史与现实,显现时期的工作服棉袄马甲烙印、苦辣酸甜齐备的21世纪初的中国图景。
虽然有种种负面的声音,但还是成功了。这部片子叫人1边流着口水,1边流着泪水。
依照规律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3季应当在2016年播出,陈晓卿的构思的主题是:中国与世界。
在全球的视野内寻觅中国味道脉络,食品学本身就是人类学,食品的流变,人类的迁徙,由于香料衍生的战争,1个辣椒如何从海外传到中国,土豆如何解救饥荒……立足中国当下,放眼全球古今。
由于种种缘由,项目没有启动,陈晓卿从央视辞职。
但是《舌尖永春医疗工作服制服上的中国》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头号招牌,大量的广告援助都已到位,箭在弦上,不能耽搁。
现在的总导演刘鸿彦临危受命,2017年4月接手舌尖3。搭建团队,从启动到播出,仅唯一10个月的时间。
10个月,要拍摄出400分钟的内容(50分钟*8集)。这对任何团队来讲,都是1件极难的工作,稍有闪失,就会把之前苦苦积攒的资格名声全部搭上。
我作为1个美食媒体人,参与过很多美食节目美食纪录片的策划与顾问工作,接触过大量的电视人。
这些导演大多都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,晓得结构的搭建,叙述的语言,画面的显现,布光布景。他们也熟稔各种摄影器材,摸爬滚打,吃苦刻苦。但是,共性是不懂美食。
在许多人眼中,美食没有门坎。
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人自诩为吃货的国度,走南闯北,吃过见过,拍美食节目仿佛可以轻松上手。不过就是突击补课,多看点书,找专家咨询,深入民间,找当地资深人士讨问便可。
事实上,远非如此。
美食是1门需要大量时间和见识的行当,而且要亲身尝试与比较,没有吃过盐,是不晓得咸的;没有吃过不同厨师制作的烤鸭,是不能判断谁的更好的;没有去过食材的原产地,是不能了解食材的个性的。
美食,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品味,研究。判断的学问,也是需要性情包容,对食品永久好奇,充满热忱的学问。绝知此事要躬行,1两个月的蜻蜓点水式的调研,是连门都入不了的。
我乃至可以想象,这些充满热忱的导演调研的进程:他们去到1处,与当地政府或熟人联系,寻觅当地的老师傅或所谓内行,走马观花。
在自己没有足够经验和判断力的时候,非常容易被采访对象代跑,为何?由于他也不懂。
我也算走过大江南北,见识过各路行家名厨的人。自然见过太多侃侃而谈,蜜汁自信,其实腹内空空的假行家,许多东西他们是不能自圆其说。
导演没有足够的判断力,听到1些自己不了解的“内幕”,恍然大悟,以为捡到宝了。如果他有这个判断力,就不会出现常识性的毛病。
在已播出的《舌尖》3里,常常可以见到这类常识性的毛病,已有人详细标注。比如水盆羊肉不该在回民街拍,所谓“花打4门”也不过是花拳绣腿……
由于专业度不够而出现的这些常识性毛病,是引发吐槽的最初缘由。
如果仅仅是专业度不够而出现了1些常识性毛病,毕竟白璧微瑕。对大多数观众来讲,就是看个热烈,好看就行,也不会引发如此汹涌澎湃的踩踏行动。
但是第2个问题,致使了整场的崩盘,以致于被吐槽至死。
这个问题是:价值观问题。
我作美食媒体已15年了。在这不算短的时间内,我和同仁们1直试图转达1种科学的、创新的、有时期感的普世价值。
饮食不单单是1种进餐行动,也是1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。
在我们身旁有许多陈腐的饮食观念,吃哪补哪只是入门级别的,迷信传统,崇拜古法,佩服药食同源,岂不知食用不当会要人性命。
而在全球视野内,饮食是1门科学,如果不睁眼看世界,自得于“地大物博”“源远流长”“美食大国”等等掩耳盗铃的状态。中国美食永久是1个文化孤岛,也无望成为软实力的价值观输出。
世界上餐饮潮流翻天地覆,我们还自得于农耕文明的简朴,这本质是1种落后。
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2季中,常常会有从科学原理解释美食的解说词,诸如讲述蜂蜜时:
“甜是人最简单、最初始的美食体验。蜂蜜80%的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,作为初期人类唯1的甜食,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、补充体力,这对我们的先人相当重要。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,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,就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。在中国的厨房,不管烹饪菜肴,还是制作甜点,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没法替换的。”
讲述豆花时:“通过加热,卤水是蛋白质份子连接成网状结构,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,挤出水份,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。”
讲述韭菜花配羊肉时:“韭花中有许多含硫化合物,是辛辣味道的来源。碾碎,破坏韭花细胞,让含硫化合物渐次释放。单调的自然环境,酿造出草原上味道最为丰富的调味品€€€€野韭花酱。如果没有韭花酱,再鲜香的手把肉也会失色……”
这类科学的普及,可以正面引导中国普通人更客观的了解食品,爱好食品,潜移默化的移风易俗,令人们接受更加科学的饮食观念。这本质是1种“祛除愚昧”的教化。
但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3季,陈腐之气东山再起。
几山东定做制服厂家近在每集中,都有这类对农耕文明的凭吊,对传统糟粕的赞美,对古法的尊崇,对手工的迷恋。
在第4集《养》中,到达极致。这1集中,药食同源讲述,除有1些科学上的漏洞,对中国传统的中医也理解不深。
在中国的舆论场,中医是1个饱受争议的话题,拿捏不好就容易出漏洞。滋补本身是无可厚非,但是强调疗效就会招致争议。
一样是讲述煲汤,舌尖2的解说词是这样的:“现代科学认为,任何对食品的加工,都会造成营养不同程度的损失,但这绝对不能说服广东人。”
到了第3季,讲述煲汤则成了:“从山东来到广州后,1家人特别怕湿热,响螺片椰肉猪骨汤正能够生津止渴,解暑滋阴。”
类似的例子很多,诸如湖南10大碗情席中的“礼仪”,这些陈腐的礼仪,坐位的次序,上1道菜起身1次的规矩,貌似传统文化,人防办捐赠环卫工作服其实都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那部份。
还有北京工作服价格对老菜的迷恋,食品缘起缘灭,犹如新陈代谢,有生命力的食品层见叠出,那些消失的老味道自然有其缘由。或是食材难寻,或是制作繁复没法产生利润,或是口味油腻,不合适当代人。
迷恋古法,就犹如武侠小说中迷恋上古秘笈1样。事实上,食客都是用嘴投票的,何必堕入自己桃花源记般尚古情趣当中呢。
对玄学的迷恋,使得舌尖3显现出1种使人痛惜的价值观。
对这1季编导团队来讲,厨艺是有秘密的,由于有秘密才有揭秘的故事线,在画面显现上更有“包袱”。
实际上,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1季中,就已明确解释过了:
“厨房的秘密,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。说穿了,不过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。由于土地对人类的忘我给予,由于人类对美食的共同酷爱,所劳动合同中工作服收费算违约吗以,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€€€€没有秘密。”
我作为1个深知美食纪录片拍摄之苦的媒体人,身为参与过《舌尖》前两季工作的自己人,我比普通观众更希望这个片子好,也对这个团队抱有更大的期待与尊重。这不算1个批评,只是心平气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最后我还是用舌尖之前的1段解说词来做1个结尾:
这是剧变的中国,人和食品,比任什么时候候走得更快。不管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,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,总有1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,每天3次,在舌尖上提示着我们:认清明天的去向,不忘,昨日的来处。
- THE END
长按下图2维码关注"外滩TheBund(the-bund)"